.

四川湖南移民源与分布

四川湖南移民源与分布

湖南籍移民在明清时期尤其清朝早期“湖广填四川”时期,大规模迁徙进入四川。根据史料记载,当时四川的人口大多数是在元末明初和清朝前期移入的。

这种现象在四川近几百年的历史中普遍存在。因此,今天四川境内的湘方言就是这些湖南籍移民带来的。

根据崔荣昌的《四川境内的湘方言》引述的56份族谱,湘籍移民在四川分布广泛,且多来自湖南的新湘语区、老湘语区以及吉溆片等地。

这些湘籍移民分别落籍于四川的41个县市,其中包括成都、金堂、新都等。此外,湖南零陵籍移民在这些族谱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。

保存较好的湘语之一,如仪陇、达县和开江等地的“永州腔”,可能与湘籍移民人数较多、比较集中以及占据区域较广有关。

虽然这56份族谱不能全面反映湘籍移民入川落业的完整情况,但仍然能够让我们大致了解湘方言在四川生根的原因。

然而,历史的变迁使得湘方言不一定在当初湘籍移民落业的地方得以保留。

根据自20世纪80年代直至近年来的研究,湘方言已经广泛分布于江油、安县、绵阳、绵竹、三台、德阳、广汉、什邡、中江、金堂、简阳、仁寿、乐至、安岳、资阳、资中、威远、内江、隆昌、宜宾、南溪、纳溪、合江、古蔺、雅安、荣昌、永川、大足、潼南、遂宁、蓬溪、南充、仪陇、南部、西充、营山、蓬安、广安、邻水、达州、开江、开县、梁平、犍为、天全等县市。

湖南籍移民入川时间较早,由于躲避战乱和灾荒,他们多数定居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和丘陵地区。这使得他们的湘语特色得以保留至今。

不同湘语地区的移民聚集在一起,形成分散的湘方官岛,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湘方言,如老湖广、辰州腔、永州腔、安化腔、靖州腔、长沙话、邵阳话、麻阳话、沅州话等,这些方言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湘语。

例如,营山的“安化腔”是湖南安化县移民留下的,而他们的聚居地也被命名为安化乡。据营山石垮村严姓家族的《严氏续修族谱》,严姓原籍湖南安化温塘,来营山已经多年,湖南温塘的严氏家族也持有相同版本的族谱。

除“老湖广”外,其他四川湘语的名称都来源于湘籍移民的原籍所属县名或府名。这些不同名称也反映了湘语在四川方言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的底层。

例如,今天四川的新派湘语中的“靖州腔”与湖南湘语长益片的特点相一致,但其中的一些古全浊声母字又依“平送仄不送”的规律变化,表现出了和四川方言一致的特点。

四川湘语名称中的“老湖广”是四川方言使用者对湘方言的统称,还有“死湖广”、“宝老倌话”、“苕腔”等多种名称。

不同来源地的湘方言,如中江的“老湖广”就至少有来自湖南零陵县(永州府)、邵阳县(宝庆府)、新宁县(宝庆府)和麻阳县(辰州府)等地的湘语。

根据湖南新老湘语的基本语音特征,四川湘语被分为老派湘语和新派湘语。老派湘语包括老湖广(死湖广、宝老信话、苕腔)、永州腔、安化腔、麻阳话、辰州腔、宝老信话、邵阳话等。

新派湘语包括长沙话、靖州腔、沅州话等。从使用人数和地域分布来看,老派湘语占据主导地位,新派湘语次之。四川老派湘语和新派湘语的分布情况如下:

“老湖广”是湘语中的重要分支,其分布地域广泛且使用人数众多。其中有两个主要的集中区域:一是位于沱江流域中上游,包括中江、金堂、简阳和乐至四地,形成了一片连绵的浅丘地带;二是位于安岳、乐至、资阳及资中相连的浅丘地带。

1.湘方言的分布特点是多样性的,既有整片都说湘方言的地区,如简阳、乐至、中江等地,也有分散开来的湘方言孤岛,如营山的“安化腔”、达县的“长沙话”“永州腔”等。

2.湘方言的分布特点多样,既有分布在整个区域的老湘语区,如金堂、简阳、乐至、中江四地相连的地区,也有相邻而并存的老派和新派湘语,如达县的“长沙话”“永州腔”“麻阳话”并存,乐至的“老湖广”与“靖州腔”并存。

3.湘方言的分布特点丰富,既有连成一片的“靖州腔”,如南充高坪区和广安岳池县的乡镇,也有分布零星的“永州腔”如仪陇、达县、开江等地,还有分散开来的“安化腔”如营山的某些乡社。

4.湘方言的分布特点独特,既有整片说湘方言的地区如金堂、简阳、乐至、中江等地,也有分散开来的湘方言孤岛如营山的“安化腔”、达县的“长沙话”“永州腔”等,更有趣的是有些地方可能存在新老湘语并存的现象,如达县新胜的“长沙话”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achildren.com/ysty/7624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