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重磅资中县这个镇大变样

所谓撂荒地,即不再继续耕种,任其荒芜的土地。耕地变荒地,究其大多数原因,是青壮劳动力外流,农村老龄化严重,耕地无人管理,造成土地资源荒废。

作为农业大县,自去年以来,资中县先后出台文件,强力推进撂荒地治理、耕地保护,引导鼓励承包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,通过培养代耕代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、托管服务等针对性举措,盘活撂荒地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。

今年,为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,稳定粮食生产,资中县继续推进撂荒地治理,力争完成1万亩撂荒地治理面积,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。

高标准农田改造

治理进行时抢抓春耕生产季

3月30日,在资中县太平镇琴山村2、3组交界地带,挖掘机、耕地机交互作业的“交响曲”奏响山头,一周前比人还高的杂草丛逐渐清掉,露出山间地头的紫红色土壤。

生活妹看到,在一片已经除完杂草的土里,耕地机往返进行着碎土作业;隔路相对的两个山头上,两台挖掘机正在清理杂草,路边三五两两围观的村民,嘴里不停夸赞着机械作业的速度、村干部的作为。

玉米、大豆套种

琴山村地处太平镇场镇边,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,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,造成如今村里多亩耕地抛荒。今年,资中县大力推进撂荒地治理,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,这让党支部书记何汶峰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。

“土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在于村民看不到效益,不愿再种地。”作为基层党员先锋队的“队长”,何汶峰带领几名村组干部,率先成立资中县路行家庭农场,村集体资金入股,通过前期摸排界定、入户宣传、组员大会后,与村民签订撂荒地租赁协议,“家庭农场负责撂荒地开荒种植管理,村民免收五年租金,照旧领取地力补贴。合同到期,如果村民想种地,将土地归还;如果不想种,按当年粮食市场价支付租金继续管理,确保耕地不再抛荒。”

撂荒地治理前

在何汶峰的规划里,五年时间里,希望能通过党总支部的带头示范,引进、培育种植大户,将地交付给大户种植经营,“不管对村集体经济,还是村民增收,这才是一条更加良性的发展道路。”

“我们希望通过琴山村试点,探索‘党支部引领+种植大户主体+村民分红’模式,既解决撂荒地问题,又实现农村产业造血式发展,形成其他村可借鉴复制的撂荒地治理经验。”太平镇人大常委会副主席曾天诚表示。

一套“组合拳”力争盘活万亩耕地

作为丘陵地区农业大县,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,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,加上偏远坡地灌溉、机耕机收等基础条件差,资中县撂荒地呈现出散状分布、复耕积极性不高的特点。

为此,围绕“锁定存量、抑制增量、推动减量”原则,突出问题导向,资中县以严格耕地用途管制、开展撂荒地综合治理为重点任务,打出一套“组合拳”,切实保障粮食播种面积,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。

今年,资中县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撂荒地亩,“五良”融合宜机化改造亩,“粮经统筹示范县”项目改造亩,利用6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模式引导自行复耕、代耕代种解决复耕2亩以上,力争全年完成1万亩撂荒地治理。

械化春耕

同时加快高标准改造,加快实施年7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,加强水利设施和山坪塘除险加固,完善排灌配套设施,推广丘陵适用农机,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。

此外,该县还将持续开展水稻集中育秧、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、果豆带状复合种植、粮经统筹等种植模式技术,提高宜机化水平,减少劳动力投入,带动撂荒地复耕。

为使复耕地不再撂荒,该县也在同步探索“非粮化”治理长效机制,“在加强耕地种粮情况监测基础上,压实属地责任,落实种植大户流转一批、农户自行复耕一批、村组干部包治一批,分期分批分类开展指导,做到‘非粮化’能恢复、种得好、稳得住、有效益。”资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责任人王建表示。

来源:i内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achildren.com/sstx/194.html